- 1多點連線:巴以新一輪沖突已致約2200人死亡...
- 2研究:中國人口初婚推遲速度加快,低學歷男性終身不婚率或繼續走高...
- 3后發先至 方太健康凈水技術獲行業專家高度認可...
- 4助力高職教數字化升級 ,鴻合科技重磅亮相第60屆高博會...
- 5棕櫚股份:“設計河南”新旗手...
- 6國家統計局: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持平 環比上漲0.2%...
- 7財政部、證監會:強化上市公司及擬上市企業 內部控制建設...
- 8助力高職教數字化升級 ,鴻合科技重磅亮相第60屆高博會...
- 9大模型+,全面釋放數智化動能!浩鯨科技亮相中國移動合作伙伴大會...
- 10熱度不減,58同城·優信拍報告顯示9月杭州二手車遷出量超廣州...
- 15:100元購?浙江溫嶺公安通報一起盜竊案:四人被抓,追回全部失竊物品...
- 7:26廣東一高校教師在美術館看展時不幸墜亡,家屬:護欄僅87厘米高...
- 6:30創意微視頻...
- 18:44廣西建成區內“1至3小時城際高鐵交通圈”...
- 24:43經濟日報:放松二手房指導價有何影響...
- 1:36經濟日報:放松二手房指導價有何影響...
- 0:15白宮:已確認27名美國公民在本輪巴以沖突中身亡...
- 11:13醫療行業自律發展倡議發起,輕松集團輕松籌與頭部企業的共創之旅...
- 1:16氧氣瓶成為“辦公室必備好物” 吸氧比喝咖啡還提神?...
- 13:45中秋國慶假期后國內機票價格下降 部分航線低至一折...
- 21:16美圖公司吳欣鴻:攜手中移動為億級用戶提供影像云服務...
- 15:41外媒:布林肯已抵達以色列,預計會與以高官會晤...
- 23:57武漢大學回應“學生舉報遭受性騷擾”:已成立工作組...
- 14:18再度刷新世界紀錄!“九章三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研制成功...
- 11:30????:??????δ???????????????????????...
- 18:41338.8萬輛!中國汽車前三季度出口量超去年全年...
- 10:49棕櫚股份:“設計河南”新旗手...
- 24:30快手聯合淘寶買菜打造《浙味兒真香》,解鎖“亞運+美食”盛宴...
- 22:10醫療行業自律發展倡議發起,輕松集團輕松籌與頭部企業的共創之旅...
- 22:48中秋國慶假期后國內機票價格下降 部分航線低至一折...
三亞通報鐵皮石斛消費糾紛處理結果:商戶退還消費者兩千元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飛昌 9月4日-10日,慕尼在慕尼黑舉辦的黑車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 MOBILITY,簡稱慕尼黑車展)上,展觀三亞通報鐵皮石斛消費糾紛處理結果:商戶退還消費者兩千元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慕尼一幕:近20家中國汽車企業漂洋過海抵達,在主展館或戶外開放展區,黑車向海外公眾展示了自己的展觀產品和技術。
經濟觀察網記者在慕尼黑車展現場看到,慕尼參展的黑車中國企業主要包括整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展觀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科技創新企業三大類。慕尼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黑車整車企業有比亞迪、展觀零跑汽車、慕尼上汽MG、黑車阿維塔、展觀小鵬汽車、東風風行、賽力斯;動力電池企業有寧德時代、欣旺達、孚能科技;智能駕駛及智能座艙科技企業有地平線、黑芝麻、輕舟智航、商湯絕影、禾賽科技、縱目科技。
由于是在德國舉辦的汽車展會,來自德國的幾家車企“主場作戰”,寶馬、奔馳、大眾、歐寶均搭建了展臺,且發布了新車型。零部件企業方面,博世、三亞通報鐵皮石斛消費糾紛處理結果:商戶退還消費者兩千元西門子、采埃孚、大陸集團、舍弗勒、博澤等德國巨頭也參加了車展。
除了中國與德國的企業,此次慕尼黑車展上來自其他國家的企業并不多,現場只見法國的雷諾等少數整車廠,而日系、美系、韓系品牌大多數車企都沒有現身。韓國企業中僅有摩比斯、LG等供應鏈企業在場。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國際車企缺席線下車展的現象多了起來,此次慕尼黑車展也不例外。這樣的車企參展結構,讓一向積極參展的中國企業被凸顯了出來。慕尼黑車展上,中國企業以近20家的規模,從數量上足以與德國企業“平分秋色”。
如此展會陣容,一時間引發了中德企業界巨大的關注。有來自國內媒體的聲音稱,中國汽車“攻占”了慕尼黑。德國則有媒體表示“中國汽車已經崛起”。以至于,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車展開幕式的發言中,還鼓勵德國企業說“競爭應該激勵我們前進,而不是嚇倒我們”。
從車展上亮相的產品看,中國電動汽車的設計、功能,都要比國外品牌更加奪目。實際上,相似的一幕在今年4月份開展的上海國際車展上就曾上演過。當時,許多國際車企高層,紛紛對中國汽車產品的快速變化表達了“震驚”。
然而,這里是德國慕尼黑,是百年汽車工業的“家門口”,是全球最成熟的汽車市場——西歐市場的核心。中國車企齊聚慕尼黑,比單純亮相更重要的訴求,是想要打開西歐市場,這是中國汽車出口二十年來一直未占領的空白。這一次,陣仗龐大的中國車企能否如愿?
又一次的“做秀”?
中國汽車品牌亮相歐洲大型國際汽車展會,在過去十多年里并非新鮮事。慕尼黑車展的前身法蘭克福車展、巴黎車展及日內瓦車展,是歐洲三大國際車展。在這幾大車展上,過去多年里不斷有過中國汽車品牌的身影。當前主流自主品牌中的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廣汽、長城、奇瑞、吉利、比亞迪等,無一不曾踏上歐洲車展的展臺。
但參展過后,中國汽車品牌帶來的不全是好消息。2005年,中國品牌首登法蘭克福車展,那一年參展的企業華晨、陸風,其旗下的車型被德國的汽車安全測試機構在碰撞測試中給出了“0分”的成績,讓初出茅廬的中國車企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此后多年里,中國汽車品牌登陸歐洲車展,逐漸演變成了“刷存在感”般的品牌宣傳。不少中國品牌站上了歐洲車展的舞臺,但此后再無下文。從結果上看,截至目前,還沒有哪個本土生長的中國品牌真正贏得了歐洲市場的認可。
從這個角度看,2023年的慕尼黑車展,中國汽車品牌以更大規模的陣容出現,似乎是一次聲量更大的“賺吆喝”。
在中國企業中,零跑汽車、阿維塔科技等企業均是第一次來到歐洲參展,許多智能科技創新企業也是如此。其中,零跑汽車發布了“歐洲戰略”,宣布要進入歐洲市場。而在過去多年里,參展歐洲車展、宣布歐洲戰略,已是中國車企的一貫動作。實際的歐洲市場開拓成果,還有待時間檢驗。
但這一次也有所不同。經濟觀察網記者從現場看到,除了有中國車企參展,來自中國車企的幾位高層也現身展館,其中包括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東風集團副總經理尤崢、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阿維塔科技董事長譚本宏等人。在過去的歐洲車展舞臺上,并沒有如此多的中國車企高層到場。
另外,此次參展慕尼黑車展的中國車企,清一色展示的都是電動汽車。“同臺競技”的德國寶馬、奔馳、大眾集團旗下多個品牌,也同樣發布了電動化概念車。作為對比,中國車企帶來的都是量產實車,而德國企業的下一代電動車型預計量產時間要到2025年左右。
在電動化的路上,中國車企走得更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車企齊聚慕尼黑又像是一次預演,即中國品牌將通過電動車搶占歐洲市場??v然有一些企業不乏“刷存在感”的訴求,但以先進技術和產品撬開歐洲市場,是中國車企來到慕尼黑更深層次的沖動。
中國汽車出口來到臨界點
中國企業選擇集體登陸2023年的慕尼黑車展,背后有著一些必然因素。
首先,今年中國汽車出口表現兇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汽車出口253.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6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3.6萬輛,同比增幅高達1.5倍。預計全年汽車出口量約500萬輛。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已經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諸多行業分析認為,中國的汽車發展已經走到了全球化的臨界點。從歷史經驗看,日本車企在上世紀70年代、韓國車企在上世紀90年代,都曾經歷了出口大幅增長、繼而實現全球化的過程?,F在中國車企在做著同樣的事。
當前,中國汽車海外出口的目的地市場,主要還是亞非拉等欠發達地區市場,在歐洲、北美等成熟市場,中國汽車還未能占據主流。眼下,突破歐洲市場成為重要的一步。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汽車出口量占中國整車出口總量的比重從2018年的5.7%升至39.1%,已經處在快速增長的階段。
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認為,中國車企除了本土市場外,讓出了全球四分之三的汽車市場。全球一年8000多萬的全球汽車產業規模,除了內需(2000萬輛),中國在海外市場分到的羹太少了。
與朱江明保持同樣觀點的中國車企高層不在少數。中國車企一致看到了海外市場的潛力。這也是近兩三年,中國電動車不斷走向歐洲的重要驅動力。中國品牌明顯加快了進軍歐洲的步伐,僅在挪威一地,就已經有比亞迪、紅旗、蔚來、小鵬、嵐圖等許多企業進入。此外,魏牌、領克等中國中高端品牌也在加快拓展歐洲市場的腳步。
在國內市場,近幾年有一大批全新的高端汽車品牌涌現,并大幅蠶食了原本屬于國外品牌的市場。這一轉變給行業帶來的信號是:中國品牌來到了全面崛起并能與海外品牌掰手腕的臨界點。
當前,國內汽車市場陷入激烈“內卷”,而海外市場還有著很多空白。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發售的新車,價格要比國內市場高出很多。以比亞迪發布的海豹車型為例,兩款車型售價分別為50,990歐元(約合人民幣40萬元)和44,900歐元(約合人民幣35萬元),售價相當于國內的一倍。在海外賣出更高的價格,這成為中國品牌對自身產品自信的一個表征。
進入歐洲市場障礙仍在
有樂觀的觀點預測,中國汽車很快就會在歐洲占據較大的市場。來自芬蘭商務局的人士表示,看好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預計到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將占據歐洲市場15%的份額。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可見度還十分低下。以業已進入歐洲市場的比亞迪為例,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市場銷量達7.43萬輛,但在歐洲銷量僅為2998輛。不過,比亞迪的目標很大,計劃到2030年,將歐洲市場的銷量提高至約80萬輛,市占率達到10%,躋身歐洲前三大電動車品牌。為實現這一目標,比亞迪還計劃在歐洲自建工廠。
據了解,一些中國品牌汽車,如領克、蔚來等,目前在歐洲推行“訂閱制”的銷售形式,其車輛主要銷售給歐洲的公司員工用車,在私人市場的推廣尚不盡人意。
進入歐洲市場,并非那么簡單。首先,歐洲汽車市場十分成熟,當地消費者對于汽車產品的要求嚴苛。上文提及的汽車安全碰撞測試,就曾讓不少中國汽車品牌“鎩羽而歸”。近幾年,隨著中國汽車的品質提升,車輛安全標準已不再是障礙,但新的門檻接踵而至。例如,目前歐美國家針對中國推行“去風險化”策略,這給中國汽車帶來無形的約束。又如,歐盟出臺的《新電池法》,其中關于“電池護照”、碳足跡的要求,將給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及電動車廠商帶來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補貼等方式加大對于電動汽車的投入,以支持本國電動品牌的發展,中國車企的電動化優勢,在歐洲將面對復雜的局面。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德國將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并將在數周內出臺為電動車提供更多快速充電選擇的法律。未來幾周,德國將頒布一項法律,要求幾乎所有加油站運營商為電動汽車配備至少150千瓦的充電樁。德國也將成為歐洲第一個引入這項法律的國家,讓人們對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擔憂成為歷史。
不少國際車企正在電動化領域迎頭趕上。德國的寶馬、奔馳、大眾、奧迪等都在積攢自己的電動化、智能化實力,在2025年它們的電動車產品將大批量投產。更重要的是,歐洲車企具備全球化發展的天然優勢,而這正是中國品牌的短板。當前,中國汽車對歐洲的出口還僅停留在貨物貿易階段,遠遠不及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深度本土化的程度。
另一個顯性的門檻是品牌知名度。中國汽車品牌眾多,但能在全球市場被識別的品牌少之又少。目前在歐洲市場銷售較好的中國品牌是上汽MG,其上半年在歐洲銷售11.5萬輛,同比增長143%,其中一半是新能源。但MG品牌原本就是上汽收購自英國的品牌,這一點區別于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
由此,在全球市場較量中,中國汽車品牌想要從歐洲市場脫穎而出,將需要跨越品牌認知、全球化布局、本地化生產、法律法規等多重考驗。中國車企雖然在中國市場完成了局部領先,但距離站到全球市場的制高點還相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