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 作者 王琛 修繕長達半年之久的藻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已重新開館。作為全國首座建筑類專題性博物館,星圖星斗這里以豐富多彩的滿天原神卡維角色演示公布文物、圖片、物館模型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從茅茨土階的藻井原始狀態發展到城墻樓宇的漫長歷程,既有古人的星圖星斗智慧,又有歷史的滿天變遷。 中國古代建筑與伊斯蘭古代建筑、物館歐洲古代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古代建筑,藻井其悠久的星圖星斗歷史與深遠影響,讓所有建筑門派都難以望其項背。滿天漫步古建館,物館你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中國建筑文化與藝術氣韻,藻井何況周邊又有古樹映襯,星圖星斗置身其中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的滿天安靜,可以放寬心與悠久的歷史對話,聆聽耳邊的遠古回響。 造價昂貴的鎮殿之寶 皇家宮殿御座之上,廟宇佛堂神佛像座之上,將穹頂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為的是突出主體空間,這就是“藻井”。談到藻井,或許很多人都會想到我們生活所用的地下取水井。而藻井的位置與此恰恰相反,它是古代建筑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霸濉奔此?,代表水;“井”為天文中所稱的“東井”,為貯水之所,因此藻井蘊含著古人避火的美好祈愿,同時也是傳統建筑等級的一種體現。隨著建筑技藝的不斷提高,藻井結構日趨繁復,雕刻日益富麗精巧,極具觀賞性。 館內陳展的藻井,并非古建館建筑自身的原裝構件,而是源于北京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 年)的隆福寺地處故宮東北,曾是原神卡維角色演示公布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禪(和尚)同駐的寺院。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隆福寺里的喇嘛用火不慎,將隆福寺部分建筑燒毀。1976 年唐山大地震時波及北京,隆福寺僅存的幾間殿宇也幾近傾覆。而后隆福寺被拆,藻井等木構件裝飾被置于筐中轉移至西黃寺,丟在廁所旁無人問津。直到 1989 年先農壇籌建古建館,隆福寺的藻井才有幸絕處逢生,被修繕后在此與觀眾見面。 先農壇拜殿的這個藻井叫明鏡,是當初懸掛在隆福寺毗盧殿殿頂的。作為一口方形藻井,里面又巧妙設計了八角形、三角形、菱形和圓形結構。藻井四角雕刻有翱翔的鳳凰,周圍的拱花簇擁著中心的蟠龍。整個藻井設計精美,雕工細膩,而最難能可貴的是,藻井通身為金絲楠木制成。井芯上的雕龍騰云駕霧,蓄勢待發。龍的下垂姿態與這圓形明鏡連成一體,同為金絲楠木雕刻,其工藝精湛,材質名貴,價值非凡,被稱為“鎮殿之寶”。 隆福寺毗盧殿明間藻井 毗盧殿明間藻井井心蟠龍 毗盧殿明間藻井局部 藻井中的滿天星河 穿過拜殿走進庭院,就到了太歲殿。被譽為“稀世國寶”的隆福寺正覺殿明間藻井正收藏在太歲殿里。這個堪稱明清建筑孤例的藻井是一座天宮藻井,一眼望去便讓人為之一震。 隆福寺萬善正覺殿明間藻井 這個藻井在地震中損壞的最為嚴重,定下來要重裝修復時,一眾專家和技術人員也一籌莫展。在梁思成營造學社的幫助下,根據隆福寺藻井的老照片對照實物,然后逐個比較,一點點將其拼接起來,歷時五年才基本恢復了它的原貌。 這是個外圓內方的藻井,向上隆起6層。它的精致到了“井身無處不雕刻,每層無層不精彩”的地步。藻井每層均細雕云紋圖案,同時又采用圓雕的形式,雕琢了精致華麗的亭臺樓閣。其建筑樣式十分豐富,僅屋面形式就有重檐歇山、重檐十字歇山、重檐圓攢尖、四角攢尖等。68座建筑均由廊貫通,或平廊,或爬山廊,而各廊制作手法又有不同,如爬山廊大斗直接坐在柱頭上,不用普柏枋,屬早期木構規制。建筑的排列組合方式為下層密集,越往上層數量越少,同時在各建筑及廊內置放神像,從下仰望,如神仙境界一般的空中樓閣好似近在眼前。 隆福寺萬善正覺殿明間藻井 正覺殿明間藻井仰視圖 正覺殿明間藻井局部 正覺殿明間藻井的樓閣與連廊 正覺殿明間藻井神仙出行圖局部 藻井原來懸掛于隆福寺的萬善正覺殿明間,它的下方矗立的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從正下方仰視,藻井呈現內方外圓,這在佛界稱為壇城,第五層的方形框架之上開了四道門,均為金銀貴壽的福門,可稱為佛教的神圣境界。如果從側面看藻井,定是須彌山無疑。佛界有三千世界之說,小、中、大各一千,須彌山則是世界的中心。眼前是虛幻又真實的須彌山,彷佛觸手可得。閉上雙眼,雙手合十,頓時有種漂浮的感覺,燈光一照,星河閃耀,仿佛時空輪轉,令人目眩神迷。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人拍案叫絕! 正覺殿明間藻井側面須彌山造型 正覺殿明間藻井木雕四大天王單手擎天 正覺殿明間藻井木雕四大天王單手擎天局部 正覺殿明間藻井木雕四大天王單手擎天局部 瓊樓玉宇四周的畫作是彩繪的二十八星宿神仙出行圖,而這座藻井與其他藻井相比最特殊之處莫過于它頂部的星空圖。一般藻井中心或浮雕或繪畫,而以星空圖作為頂部中心前所未聞,當世僅此一份。 星圖板為厚 4 厘米、邊長 75.5 厘米的正八角形,在類似古星圖中,這圖幅相當大,僅次于杭州吳越古墓石刻星圖。其表面裱以粗布為襯,并涂有深藍色漆作為天空的背景,再在其上用瀝粉堆金手法描繪出星象來,星星之間由金線相連,星象和文字不僅準確工整且完美傳神,并有八谷、造父等星座的象形聯法等等,值得深入研究。 正覺殿明間藻井星象圖 正覺殿明間藻井井心星象圖細節 十分可惜的是,在寺廟長期香火熏燎下,天文圖畫面已變黑,星象難認。長期的雨水滲透和木板伸縮變形也使星圖局部有剝蝕殘損,好在瀝粉形成的浮雕狀凸起線條為臨摹工作帶來一些便利。描摹本是用薄紙覆蓋原圖板,以手撫摸突起的星點與線條描繪而成,從摹本中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對星圖做出解讀。 北京隆福寺正覺殿藻井星圖描摹本 整個星圖的布局采用了傳統的蓋圖畫法,星圖圓心處是北極星官中的天樞(也叫紐星,天之樞紐之意),以北天極為圓心繪有六個半徑不等的同心圓。第一個圓是圖上最小圓圈,表示范圍內的星象繞天球北極旋轉時不沒入地平,也即內規;第二個圓為天球赤道。從摹本可見,雖未繪黃道,但有二十八宿宿度與十二次分野,顯然是據實測繪制,很可能是一份歷代傳承的古星圖,但是唐代還是宋代繪制,尚有爭議。 最為神奇的是,1420 多顆繁星與今日的觀測結果相比,位置竟然相當準確,在那個科技并不發達的時代,很難想象古人是如何創造出如此巧奪天工之物。 始皇偉構點江山 古建博物館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建筑的發展歷程。古人在用火的過程中發現,泥土被火烘干具有變硬的性能,這為以后瓦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我們常說“秦磚漢瓦”,但其實秦朝的制瓦技術已十分發達。2013 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發現了櫟陽古都遺址,是先秦時期秦獻公遷都的舊址。剛開始發掘就出土了大型的筒瓦以及罕見的槽瓦。見微知著,這些瓦構件足以使我們對秦朝的恢弘建筑產生聯想。 談到秦朝建筑,繞不開咸陽宮。時間回到公元前 350 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列國紛爭的亂世,從某種程度上講,建筑也是國家強盛的標志,各國都在展示自己建筑的龐大雄奇,秦國自然也不甘示弱。隨著秦國國力日益強盛,咸陽宮也一直在添磚加瓦不停擴建,這一建竟然斷斷續續走過了 130 年。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咸陽宮再次迎來新的增建。彼時的嬴政剛好 38 歲,血氣方剛。大好的年歲任憑他“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因此他每收復一個國家,就把這個國家最華美的建筑移往咸陽宮,或拆走運回,或仿照重建,使咸陽宮聚攏了全國最經典的建筑,各種形態和技術得以充分融會貫通。《史記》記載:“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p> 秦咸陽宮一號宮殿想象復原模型 萬分可惜的是,楚漢戰爭爆發后,項羽殺入城中,“遂屠咸陽”,滿城烈焰燃起,三月而不熄。正所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但是從秦陵中出土的碩大“遮朽”(也稱筒瓦,用于大型建筑主脊的兩端)可以推斷,咸陽宮建筑體量龐大無比,在當時可稱得上是華夏之最,雄偉而奇絕。杜牧贊之“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絕不夸張。 秦夔(kuí)紋大瓦當 圖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 秦云紋瓦當 圖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 從高頤闕看銅雀臺 杜牧在《赤壁》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便~雀臺于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籌建,歷時三年建成。拋開曹丞相“鎖二喬”的浪漫,至少在建造目的中,最不能排除的就是曹操在為自己一統天下做準備。只可惜銅雀臺早就化作了荒草萋萋的夯土,招惹了無數史學家和文人騷客妄自猜測。其實,他們只要仔細地端詳一次高頤闕,便會有足夠的空間令他們心馳神往,去構建自己心中的銅雀臺。 石闕是漢代盛行的一種建筑方式,一般設立在城門兩側為門闕,設在公路兩側為路闕,設在寺廟兩側為廟闕,設立于墓地神道起首的叫墓闕。闕是以建筑的形態出現的,由木結構演變而來,是象征尊貴和等級的標志。 我們把目光聚焦館中的這尊石闕:高頤闕(原件現存四川雅安)。顧名思義,高頤闕即為高頤所建。史料記載,高頤者姓高名頤字貫方,曾任東漢四川益州太守。墓前立闕,是始于漢代朝律,規定年俸 2000 石以上的官員死后可以建闕。高頤正屬于這個級別的官員(相當于現在的正廳級官員),所以公元 209 年高頤辭世后,皇帝詔令為其建闕以示紀念?,F存東西兩闕,西闕保存完整,館里陳展的即是西闕的復制品。 闕分主闕和子闕,單檐和雙檐,高頤闕不但是雙檐,還是子母闕,這在墓闕中可謂是尊貴的上品了。闕頂仿漢代木結構,有角柱和坊斗,是非常逼真的石仿木實物。闕身雕刻精美,馬車出行圖、饕餮和奇獸、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等歷史故事雕于其上,文化含量厚重。全國發現遺留的漢闕共 47 處,其中保留完整的有 29 處。高頤闕是全國唯一碑、闕、墓、神道、石獸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 高頤闕(模型,1:3) 高頤闕(模型,1:3) 高頤闕模型局部 高頤闕模型局部 高頤闕模型局部 高頤闕模型局部 割據逢亂世 塔寺獨一幟 漢朝的統治并未像石闕一樣屹立千年,南北朝時期戰亂紛爭,游牧民族從西南、西北大量涌入,佛教開始盛行。也是在這個歷史轉折時期,人們對佛教寺塔建筑熱情空前高漲。建于公元 484 年的南京棲霞寺,因南齊隱士明僧紹退隱論教,繼而建寺,因棲霞山得名。寺院依山而建,三進的院落,殿堂雄偉壯觀,依山勢層層拔高,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觀賞棲霞寺的構建,使我們可以聯想當時佛教建筑的一派繁盛景象。 杜牧在《江南春絕句》中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strong>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有寺塔 30000 座,南朝僅建康城就有 500 座。這一時期開始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綠黃為最突出的顏色;發明和嫻熟地運用反宇飛檐,使建筑形態更加優美。 南京棲霞寺 綠琉璃瓦 黃琉璃瓦 竣極神工的釋迦塔 遼代在建筑中使用了“減柱法”,又稱“移柱法”,通過受力的科學測算和設計,減少屋內的立柱或移動位置,使室內的空間更加開闊,采光更好。宋代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建筑著書)已經將“減柱法”收錄其中。展館內展示的這座塔模是建于公元 1056 年的山西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它是遼代繼承和創新漢唐以來傳統模式建造的,是文化相融的建筑精品。 佛宮寺釋迦塔(模型,1:20) 木塔設計為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全部使用木結構,依靠斗拱連接,67 米高的塔身上下榫卯緊密咬合而無一釘。塔底層為重檐,內部 5 明 4 暗為 9 層,有斜向支撐牢固塔壁。第一層內的 56 根木柱平均每根負重 110 千克,建成至今已挺立千年! 釋迦塔底層重檐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支撐構件,用于承托建筑物檐宇,在橫梁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斗拱傳遞到立柱。斗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木塔因結構復雜,專門設計運用了 54 種不同類型的斗拱,總數達 480 個,有“中國古代建筑斗拱博物館”之稱。 木塔局部 木塔局部 木塔局部 “斗”是方形木塊,因形狀似古代量米的斗而得名?!肮啊笔且环N矩形截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而得名。兩者經多重交叉組合形成“斗拱”。在《營造法式》中,斗拱被稱為“鋪作”。展館中“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技藝”部分對斗拱有著詳細介紹。 釋迦塔柱頭鋪作(模型,1:5) 山西苪城永樂宮三清殿柱頭鋪作(模型,1:5) 山西苪城永樂宮三清殿柱頭鋪作(模型,1:5) 山西代縣邊靖樓柱頭科斗拱(模型,1:5) 展覽中更多圖片 明代景德街牌樓斗拱 明代景德街牌樓斗拱 故宮角樓(模型,1:20) 故宮角樓(模型,1:20) 故宮角樓模型局部 黑琉璃瓦 琉璃勾頭與琉璃滴水(北京先農壇采集) 琉璃勾頭與琉璃滴水(北京先農壇采集) 琉璃走獸(清乾隆年間造) 清式金龍和璽彩畫畫樣 五獅戲球戧檐磚雕 五獅戲球戧檐磚雕 五獅戲球戧檐磚雕局部 牛腿 金扉朱楹——門窗藝術 門窗局部 金扉朱楹——門窗藝術 御窯金磚燒制場景(景觀箱) 祭祀太歲——太歲壇復原陳列 地穴模型(比例1:5) 半地穴模型(比例1:5) 木骨泥墻原始地面房屋模型(比例1:5) 單株巢居模型(比例1:5) 多株巢居模型(比例1:5) 干闌式建筑模型(比例1:5) 展廳掠影 觀展攻略 一、服務指南 預約參觀請提前通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 開放時間:9:00—17:00(16:30 停止入館,周一例行閉館)。 門票價格:成人票 15 元/人,學生票 8 元/人,未成年人免費,每周三前 200 名觀眾免票(以觀眾進館先后順序為準,前 200 人免費)。 出行 tips:博物館有固定停車場,自駕方便。如果坐公交可以乘坐 15 路至南緯路下車,南行約 200 米即到。乘坐地鐵 8 號線至天橋站,從 D 口出站后步行約 800 多米即到。 二、觀展建議: 若您對中國古代建筑感興趣,推薦觀看如下書籍與視頻資料,以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 1.《先農壇聽雨——從中國古代建筑說開去》,作者古楓,應急管理出版社出版; 2.《古建之美》,作者陳從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3.紀錄片《中國古建筑》,2012 年 CCTV 頻道播出。 博物館壁照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展廳分布 參考資料 [1]古楓.先農壇聽雨——從中國古代建筑說開去[M].應急管理出版社,2021. [2]關劍平.隆福寺藻井的保護與修復[A].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八輯(下)[C].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2012:218-221. [3]紀錄片《北京中軸線》第二集《城之軸》. [4]高健鋒,黃云峰.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綠色營造經驗研究[J].重慶建筑,2021,20(10):64-67. [5]劉佳琦.中國古代建筑鴟吻符號研究[J].磚瓦,2021,(09):43-44. [6]趙巍.中國古代建筑探析——以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建筑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05):22-23. [7]馬岸奇.弘揚中國古建之美[J].磚瓦,2019,(02):4-7. 更多精彩文章 《哪種植物,中國人喜歡了兩千年?| 觀展》《石破天驚開新宇:令人驚嘆的石峁文明 | 訪古》《5000年前“江南勝景”:良渚人的一天 | 新知》《北大陳連山解讀:〈山海經〉現代人為什么看不懂?| 對談》《國寶中的國寶,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探寶篇》,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掃描開篇海報文博時空二維碼。 圖片 | 王琛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