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李偉 殷俊 10月17日至18日,后發趕超第15次省級普查辦主任暨技術組工作會議和第四次全國普查成果應用交流會在武漢召開,這項成果對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進行全面總結,湖北今年五一檔新片有哪些亮點對國內優秀普查成果應用展開“賽馬”式交流。進入 
我省應急、全國地震、第方地質等8個行業部門100%完成調查任務,后發趕超編制的這項成果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通過專家評審,獲得13646項基本成果、湖北12524項核心成果,進入形成一批優秀應用示范案例。全國 
國務院普查辦主要負責人表示,第方湖北省“后發趕超”,后發趕超在調查數據質檢、這項成果數據橫向回流匯交、湖北今年五一檔新片有哪些亮點數據庫互聯互通、普查成果應用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一張圖”摸清自然風險底數 “一張圖能直觀呈現我省自然災害風險的家底?!笔惫芾韽d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統一的底圖上,集成呈現0.8米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地理格網數據、二維矢量地圖、二維影像、三維影像等,整合包含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林草、住建、生態、交通、應急等部門綜合調查成果。 我省通過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梳理了全省132.8萬余條建筑房屋等承災體數據、54.96萬余條減災能力數據、10.92萬余條歷史災害普查數據,實現九大行業部門、八類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數據的匯交,共計1335.4萬條數據。 省地震局實施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程,精確識別和治理風險,鑒別了全省67條斷裂,選定了32個潛在震源區,復核了40個歷史強震(大于等于4.7級),并收集評估了全省400余個地震安全場地。 省水利廳通過對洪水災害風險普查成果資料的整編,系統掌握我省江河湖堤、穿堤水閘泵站的工程現狀,為全省推進防洪工程隱患排查、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開展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奠定基礎。 通過構建跨網絡、跨部門、多層級業務協同,我省實現普查成果共享共用,以風險分析、科學研判為新手段,打開防災減災的新局面。 精準服務四大領域 堅持“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我省聚焦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行業發展需要、城市安全管理、基層能力提升,已經形成一批成果應用范例。 通過匯集6類水利調查、23類重點隱患、24類承災體等普查成果數據,系統梳理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斷面設計洪水和洪水特征,為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提供參考。 結合水旱風險普查,全省啟動新一輪水利補短板專項行動,加快推進引江補漢等重大工程,謀劃實施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等127個重大項目、104個小流域治理項目,加固堤防3100公里,治理崩岸268公里,整治長江河道護岸工程171.3公里,治理病險水庫822個、重點山洪溝38條。交通部門改造公路危橋2168座,住建部門對獲取2444.6萬棟的城鄉房屋監測數據分析,推進20.2萬棟危房安全改造。 全省確立了以華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應急物資供應鏈集配中心為龍頭,以3個省級應急救援基地、7個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庫為骨干支撐的重點項目建設方案;規劃了8個航空保障基地、20個航空保障站、200個起降點;實施應急救援飛行優先保障和30分鐘內起飛。 為精準服務災害動態防治,我省對5000個工程建設項目逐一進行災害風險再評估,采取搬遷避讓等措施,提升項目施工的安全系數?;谄詹閿祿?,針對84處危巖崩塌的隱患點,制定了三峽庫區湖北段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責,應對有方。在全面調查歷史火災、野外火源等基礎上,全省投入9800萬元資金,加快防火應急道路、火災阻隔網絡等項目建設。 深度融合創新應用 我省應急管理部門圍繞“管好數據”和“用好數據”,探索推進普查成果與防災減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基層應急能力提升等業務深度融合。 我省在開展縣域自然災害歷史評估、隱患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構建了綜合減災示范縣、示范鄉鎮和示范村社區全覆蓋的創建鏈條。目前創建703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495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0個鄉鎮正在開展減災示范創建,1.5萬處風險點納入到網格化管理。 通過普查成果與加強鄉鎮基層能力建設相融合,截至目前,全省絕大部分鄉鎮明確了應急管理機構,組建了專職應急管理隊伍,正在普及貫通省市縣鄉4級預警平臺,推進隱患風險治理和應急叫應全覆蓋。 今年我省已成功轉移群眾避險25例,其中4月3日大冶和5月26日鶴峰兩起滑坡成功避險案例,被應急部監測減災司通報表揚。 在全省各地,普查成果的創新應用各有特色。黃岡市建成“5G+”大別山森林防火智慧平臺,實現森林消防信息數據自動化監測、預警、分析,智能化決策處理;孝感市建立和健全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以及將所有重大危險源企業納入實時監控;荊門建立覆蓋全市約220家重點監管對象的“安全生產一張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