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5Pro渲染圖曝光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8月16日0后有“中國的后同諾貝爾獎”之譽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2023年獲獎名單,8位科學家獲獎,時摘iPhone15Pro渲染圖曝光單項獎金72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得未大獎獲獎人出生年代橫跨40年代-90年代??茖W
其中0后柴繼杰、后同周儉民因發現抗病小體并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時摘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因對高溫超導材料的得未大獎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科學任少卿0后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后同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時摘iPhone15Pro渲染圖曝光
8位獲獎人的得未大獎研究領域既有耳熟能詳的人工智能、高溫超導,科學也有比較經典的植物學領域,他們的工作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未來科學大獎設立至今獲獎人最多的一年,也是“90后”科學家第一次獲此殊榮的一年。
在頒獎典禮視頻連線獲獎人環節及隨后的群訪中,多位科學家透露了自己知曉得獎時的反應:
柴繼杰首先給他的老師施一公發了一封Email,第一時間向他分享喜訊;周儉民在飛機落地時接到電話,感覺“挺混亂的”,周圍都是乘客,他不知該怎么做表情;正在新疆參觀博物館的陳仙輝接完電話,在驚喜中繼續隨團參觀;何愷明正在游泳,濕著頭發與組委會視頻通話……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獲獎人之一張祥雨為“90后”,這位年輕科學家在接到組委會通知時,以為是詐騙電話,連續掛斷兩次:“未來科學大獎的歷屆獲獎者都是在領域里如雷貫耳的先行者,我感覺不可思議。”
未來科學大會捐贈人代表、真格基金創始人王強說,今年的獲獎人從“40后”到“90后”,其中“90后”獲獎人張祥雨是未來科學大獎創立至今最年輕的獲獎者。雖然8位獲獎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卻對科研有一致的追求,雖然他們研究的領域不同,卻同樣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這就是未來科學大獎一直追求的科學精神——堅持不懈,探索未知。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35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做出了原創性且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