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4未來科學城企業代表試乘北京地鐵17號線北段,試乘體驗首次曝光!...
- 1:31河北涿州救援安置工作持續進行...
- 7:51每個挺身而出的人,都是英雄!...
- 15:11公安交管部門應對汛情加強交通保障 協助轉移群眾4.3萬人次...
- 16:10聯合國11名人員在以軍空襲加沙中死亡,包括教師、醫生等...
- 1:24公安部發布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 全面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
- 10:50吉林各部門強化布防方案 持續開展巡堤查險...
- 20:26水利部:海河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 6:23武漢大學回應“學生舉報遭受性騷擾”:已成立工作組...
- 0:30和ChatGPT談一場柏拉圖式戀愛...
- 12:40天上不會掉螃蟹!演員孫藝洲遇蟹卡詐騙上熱搜 濟南小伙兒:我也收到了...
- 19:472023年上半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5%...
- 4:54小伙自購物資奔赴救災前線,免費“支鍋煮面”!...
- 12:44青春主場丨成都大運會上的“乒乓緣分”...
- 15:519月CPI今揭曉:油價支撐,漲幅或繼續回升...
- 3:45暑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折射了什么?...
- 19:51追記貴州黔西38歲民警趙華偉:拼命三郎 生命最后仍心系工作...
- 20:18新疆吐魯番加快構建新型變電站地震監測網絡...
- 1:41《速度與愛情》多城觀影 “泰好笑” “夢想”與“成長”觸發全年齡共鳴...
- 23:30地質災害具有一定滯后性 遠離河道保障自身安全...
中國財政部撥款400多億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
來源標題:【簡牘中國】甘肅:多點發力 讓千年簡牘重煥光彩
簡牘是簡牘紙張普及之前中國古代普遍使用的書寫載體。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官府文書、書籍圖錄主要用簡牘書寫。甘肅中國財政部撥款400多億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20世紀以來,多點牘重全國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發力簡牘,其中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余枚,讓千為名副其實的年簡簡牘大省。近日,煥光“簡牘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走進甘肅,簡牘深入挖掘簡牘故事。中國
在簡牘中看小人物與大歷史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甘肅連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在這里出土的多點牘重簡牘不僅是史料價值極高的歷史文獻,更是發力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比如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年簡懸泉漢簡不僅記載了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以及漢王朝銳意進取的歷史擔當,而且還記載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來往。
但與遺址中出土的軍事文書、古籍不同的是,簡牘中不僅有大的歷史事件記載,也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那些普通人物的故事。
懸泉置遺址。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收藏的《元致子方書》是一封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的書信,是一名叫“元”的下級軍吏寫給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在信中元拜托子方五件事:一是代買一雙舒適又結實的鞋;二是請子方挑選五支品質良好的毛筆;三是拜托子方去一位叫次孺的人家探望并請次孺回信,如果次孺不在,就請他的妻子代為回信;四是幫助呂子都刻一方印章;五是幫郭營尉買響鞭。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表示:“無論是中國財政部撥款400多億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寫信的人元,收信的人子方,還是信中提到的次孺和次孺的妻子、呂子都、郭營尉,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信中所說的事,都是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兩千年后的今天,當我們讀到這封信的時候,生動的、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簡牘上的只言片語承載了真實過往,既有歷史上的大事,也有史書中不曾記載的小事,正因為如此,作為第一手的出土文獻材料,簡牘在歷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補史、證史和糾史作用。
人才培養 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
如今,對簡牘的研究不僅有專家團隊的支持,更是吸引了一批青年人的興趣。
“簡牘學”概念伴隨著甘肅簡牘的發現而誕生,且屬于“絕學”冷門學科。西北師范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簡牘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1995年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招收全國首屆簡牘學方向碩士研究生,2011年,文史學院成立簡牘學研究所。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迎春介紹:“簡牘材料是考古材料,是兩千多年前人們實際使用的東西,所以同學們要想完整地掌握信息,那就不能僅依靠釋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通過閱讀簡牘實物,能讀懂上面的文字,認識到簡牘作為文書的特殊性。”
西北師范大學讀簡班。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2009年,學院成立了讀簡班,如今每周舉辦一期。李迎春表示,讀簡班從建立起就明確是為了培養簡牘學的后繼人才而設立的。“我們把簡牘的原始照片放在電腦上,同學們看著兩千多年前的實物,在老師的指導下,對上面的文字進行釋讀、分析,并探討這個簡牘在當時是如何被古人使用的,探討這些簡牘文書背后的基層行政運作規律。”
1997年,首個國內高校創辦的出土文獻類學術輯刊《簡牘學研究》創刊。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2021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與蘭州大學文學院共同開辦“蘭山論簡”讀簡班,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啟動至今已舉辦了65期。蘭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班的同學在簡牘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讀《懸泉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說:“依托甘肅簡牘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優勢和文博人才隊伍優勢,與蘭州大學文學院教學平臺與優質生源資源相結合,共同來培養具有扎實基礎、廣博視野的古文字研究人才。當然希望我們跟蘭州大學的這種合作能夠久久為功。”朱建軍也期待通過這種方式,未來能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結出碩果。
勇擔使命 甘肅簡牘博物館展示簡牘文化
長期以來,受人員、經費等因素影響,甘肅出土的簡牘不但整理工作滯后,而且保存狀況堪憂,數萬枚簡牘長期存放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陰暗、潮濕的庫房中,出現了灰塵污染、字跡變色等問題。2007年,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成立,甘肅的秦漢簡牘有了專門的保護機構。2012年,甘肅省簡牘博物館成立,但是有簡無館,秦漢簡牘依然躺在研究中心的倉庫里,沒有辦法向公眾直接展示。如今,甘肅簡牘博物館已在馬灘黃河之濱展露芳容,將承擔向世界講述中國簡牘故事的重任。
作為一座向公眾展示簡牘文化、解析簡牘故事的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力求通過聲、光、電與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將簡牘中描寫的人物、事件更加直接展示出來,帶觀眾沉浸式讀簡。
甘肅簡牘博物館里的懸泉置遺址沙盤。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在博物館里,讀簡講故事也與寫簡學書法相輔相成。甘肅簡牘博物館講解員劉舒泊表示:“透過千年的墨跡,一枚枚簡牘如同閱盡滄桑的老者,帶著感情、帶著溫度地訴說著一個個故事,引領我們去探索屬于簡牘的美。”
如今,甘肅簡牘博物館正在進行最后的裝修、布展,未來,4萬多枚簡牘的故事將在這里向大眾展示。
簡牘是紙張普及之前中國古代普遍使用的書寫載體。兩千多年前的官府文書、書籍圖錄主要用簡牘書寫。20世紀以來,全國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簡牘,其中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余枚,為名副其實的簡牘大省。近日,“簡牘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走進甘肅,深入挖掘簡牘故事。
在簡牘中看小人物與大歷史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在這里出土的簡牘不僅是史料價值極高的歷史文獻,更是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懸泉漢簡不僅記載了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以及漢王朝銳意進取的歷史擔當,而且還記載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來往。
但與遺址中出土的軍事文書、古籍不同的是,簡牘中不僅有大的歷史事件記載,也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那些普通人物的故事。
懸泉置遺址。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甘肅省簡牘博物館收藏的《元致子方書》是一封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的書信,是一名叫“元”的下級軍吏寫給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在信中元拜托子方五件事:一是代買一雙舒適又結實的鞋;二是請子方挑選五支品質良好的毛筆;三是拜托子方去一位叫次孺的人家探望并請次孺回信,如果次孺不在,就請他的妻子代為回信;四是幫助呂子都刻一方印章;五是幫郭營尉買響鞭。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表示:“無論是寫信的人元,收信的人子方,還是信中提到的次孺和次孺的妻子、呂子都、郭營尉,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信中所說的事,都是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兩千年后的今天,當我們讀到這封信的時候,生動的、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簡牘上的只言片語承載了真實過往,既有歷史上的大事,也有史書中不曾記載的小事,正因為如此,作為第一手的出土文獻材料,簡牘在歷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補史、證史和糾史作用。
人才培養 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
如今,對簡牘的研究不僅有專家團隊的支持,更是吸引了一批青年人的興趣。
“簡牘學”概念伴隨著甘肅簡牘的發現而誕生,且屬于“絕學”冷門學科。西北師范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簡牘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1995年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招收全國首屆簡牘學方向碩士研究生,2011年,文史學院成立簡牘學研究所。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迎春介紹:“簡牘材料是考古材料,是兩千多年前人們實際使用的東西,所以同學們要想完整地掌握信息,那就不能僅依靠釋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通過閱讀簡牘實物,能讀懂上面的文字,認識到簡牘作為文書的特殊性。”
西北師范大學讀簡班。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2009年,學院成立了讀簡班,如今每周舉辦一期。李迎春表示,讀簡班從建立起就明確是為了培養簡牘學的后繼人才而設立的。“我們把簡牘的原始照片放在電腦上,同學們看著兩千多年前的實物,在老師的指導下,對上面的文字進行釋讀、分析,并探討這個簡牘在當時是如何被古人使用的,探討這些簡牘文書背后的基層行政運作規律。”
1997年,首個國內高校創辦的出土文獻類學術輯刊《簡牘學研究》創刊。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2021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與蘭州大學文學院共同開辦“蘭山論簡”讀簡班,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啟動至今已舉辦了65期。蘭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班的同學在簡牘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讀《懸泉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說:“依托甘肅簡牘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優勢和文博人才隊伍優勢,與蘭州大學文學院教學平臺與優質生源資源相結合,共同來培養具有扎實基礎、廣博視野的古文字研究人才。當然希望我們跟蘭州大學的這種合作能夠久久為功。”朱建軍也期待通過這種方式,未來能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結出碩果。
勇擔使命 甘肅簡牘博物館展示簡牘文化
長期以來,受人員、經費等因素影響,甘肅出土的簡牘不但整理工作滯后,而且保存狀況堪憂,數萬枚簡牘長期存放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陰暗、潮濕的庫房中,出現了灰塵污染、字跡變色等問題。2007年,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成立,甘肅的秦漢簡牘有了專門的保護機構。2012年,甘肅省簡牘博物館成立,但是有簡無館,秦漢簡牘依然躺在研究中心的倉庫里,沒有辦法向公眾直接展示。如今,甘肅簡牘博物館已在馬灘黃河之濱展露芳容,將承擔向世界講述中國簡牘故事的重任。
作為一座向公眾展示簡牘文化、解析簡牘故事的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力求通過聲、光、電與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將簡牘中描寫的人物、事件更加直接展示出來,帶觀眾沉浸式讀簡。
甘肅簡牘博物館里的懸泉置遺址沙盤。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在博物館里,讀簡講故事也與寫簡學書法相輔相成。甘肅簡牘博物館講解員劉舒泊表示:“透過千年的墨跡,一枚枚簡牘如同閱盡滄桑的老者,帶著感情、帶著溫度地訴說著一個個故事,引領我們去探索屬于簡牘的美。”
如今,甘肅簡牘博物館正在進行最后的裝修、布展,未來,4萬多枚簡牘的故事將在這里向大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