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起,當心最高300萬元保障”“每月6元,落入路大病小病都可報銷”……在社交軟件上,元購北極鯰魚事件已滿月不少消費者收到過類似的保險投保推送。此類產品常常以超低價保險項目的式套面目出現,吸引消費者購買。當心不過,落入路買了沒多久便有電話呼入,元購客服人員會引導消費者按照短信提示,保險點開鏈接進行保障“升級”。式套
這些類似于“1元購保險”的當心宣傳推廣,實質上是落入路保險公司為了推廣短期健康險業務而采取的營銷手段。它們以免費或低價保險為“誘餌”,元購與客戶建立聯系,保險引導后者升級至常規醫療險或重疾險。式套北極鯰魚事件已滿月
然而,這種被保險行業業內稱為“魔方業務”的營銷手段,存在不少陷阱。首先,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可能因頁面設置不規范等,在未充分了解“誘餌產品”內容、保障范圍等限制的情況下,就輕易花小錢投了保。其次,這種看似低價的營銷套路并沒給投保人帶來真正的優惠,因為“1元險”的有效期僅有30至40天,多數時候這種短期險還未生效即已作廢。后續則月月扣錢,最后算下來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顯然,“1元購保險”就是一種套路,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也于近日明確叫停了此類業務。消費者在面對此類套路時,一定要保持警惕、理性判斷,切忌因小失大。
當前,相關部門已經對此類營銷行為亮起了“紅燈”,將起到震懾作用,但其警示意義仍值得強調。誠信經營、守法經營,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唯有恪守行業道德、遵守監管要求,才能贏得長久發展。若一味追求短期利益,鉆空子找套路來騙人,只會損害消費者對企業乃至于行業的信任,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僅僅依靠消費者的理性和保險公司的自律是不夠的,對保險市場的監管和規范仍需持續加強。監管部門要進一步行動,加大對保險公司資質和信譽的審核力度,加強對保險產品宣傳和銷售行為的監測,打擊欺詐和誤導性的營銷手段,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
經歷了一輪又一輪洗牌,保險行業亟需轉變觀念,不能靠“忽悠”換取眼前利益,而應注重長遠發展、以客戶為中心,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以實現行業良性、持續、健康發展。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