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IC)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洪小棠 3053.04、白馬騎士10091.86點,金融8月25日,頭條顧客點外賣備注科一95騎手報警上證指數、點保深證成指盤中分別下探至2023年以來新低。衛戰截至8月25日收盤,期待創業板指也較年初下降超13%。白馬騎士“3000點保衛戰”呼聲再起。金融
8月份以來,頭條A股從近3300點開始震蕩下跌,點保滬指節節敗退。衛戰8月21日-25日這一周,期待更是白馬騎士持續陰跌到讓市場投資者迷茫,滬指一路逼近3000點大關。金融
有機構投資者感慨:“這幾天A股可謂是頭條災難式下跌,確實超乎預期了?,F在整體上情緒都很差,經濟數據不景氣,地產公司瀕臨破產,信托理財爆雷,股市又這么連續下跌,很難讓人提振信心。”
另一方面,A股政策暖風頻吹,隨著高層會議的召開,以及各部委政策的陸續落地,監管接連祭出利好資本市場連環“組合拳”。8月24日,中國證監會表示,將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政策協同,共同為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促進資本市場與中長期資金良性互動。
8月24日晚,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華泰證券、財達證券等多家券商官宣下調傭金,自8月28日起正式實施。與此同時,顧客點外賣備注科一95騎手報警8月份以來,A股上市公司開始掀起“回購潮”,多家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出手進行自購。華福證券認為,隨著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政策開始密集出臺,當下“政策底”的情形已現。而隨著A股“回購潮”的開啟,“市場底”備受期待。
然而,從機構交易者角度看,滬上一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表示,總體來說比較謹慎,持倉穩定,以銀行、消費這類防御性行業為主,接下來政策發布頻率不重要,力度才是最重要的?,F有政策目前來看難以推動市場向上,接下來需要等待地產、消費等方面政策,若政策力度可以,預計市場三季度見底,有希望迎來中期行情,若力度不夠,市場或基本維持現狀,整體呈現震蕩筑底。
A股市場行情持續低迷,政策暖風頻吹,3000點大關面前各方蓄力。投資者們滿心疑惑:A股行情緒低迷癥結何在?“市場底”是否即將到來?
北上資金“出逃”
8月以來的股市陰霾,籠罩著2.2億A股投資者。
8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一輛公交車上,一位抱著孩子的女性長者,突然想起什么事,低頭掏出手機,打開同花順軟件,看了股市行情之后,又關掉頁面把手機放了回去。
同樣心系股市的,還有知名媒體人胡錫進。作為一名新股民,他的炒股動態引起網友和股民廣泛關注。
6月26日,胡錫進開戶后第一次買股票,“我可不想賠個底掉,齜牙咧嘴地感受做‘韭菜’的痛。”
初入股市的他,就體味了這個市場的震蕩行情。
8月23日,滬指跌幅1.34%。胡錫進發文直言,“今天又是一個股市大跌日,我想加倉,但是賬戶內的錢已經不夠,綁的銀行卡也沒錢了。我在外地出差,銀行卡之間轉賬費勁,就讓朋友給我往微信上打了點錢,我將那些錢提現進銀行卡,充進股票賬戶。”
到8月25日,其入市兩個月,個人虧損額沒有回到9050元的最低點,8月25日的總虧損額是8684元。伴隨著股市下跌,老胡一路加碼,賬戶已經增資到42萬元。其表示,如果股市繼續下跌,會繼續加倉,但加倉的操作會更加謹慎,不會一有綠盤就出手。
A股賺錢效應弱,炒股虧損的不止老胡,很多股民直呼“虧慘了”!
更加擾動A股投資者情緒的是,一向被視為市場“風向標”的北向資金在持續流出。
從8月3日至8月23日,A股連續13個交易日流出,凈流出總額達779億元,連續凈流出時長和金額創歷史極值。
盡管8月24日北向資金凈買入32.33億元,但是8月25日,北向資金再度凈流出24.01億元。至8月25日,本月北向資金已凈賣出739.96億元,單月凈賣出額創歷史新高。
根據華鑫證券統計,此前北上資金有四輪連續大幅流出,分別是2022年10月(4周,-533億元)、2022年3月(3周,-658億元)、2020年3月(2周,755億元)、2019年5月(4周,537億元)。
北向資金大幅流出也伴隨著市場的下跌?;仡櫄v史,2022年10月底,上證指數10個交易日跌幅達6.21%;2022年3月,上證指數9個交易日跌幅達12.06%;2020年3月,上證指數7個交易日跌幅達9.83%。2019年5月,上證指數月內跌幅5.84%。
華鑫證券認為,本輪北上資金創紀錄“出逃”主要原因有三:地緣政治擾動、匯率貶值壓力和美債收益率新高。根源是對國內政策和經濟的擔憂,和前四輪北上資金連續大幅流出原因相似,復盤之前多為地緣政治擾動、疫情暴發風險和匯率貶值壓力。
8月25日,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表示,3個月內第2次下調A股及港股主要指數目標,以反映明年經濟增長預測下降,其中將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及滬深300指數于明年6月的基本目標分別下調至18500點、6450點及4000點。大摩也將MSCI中國指數于明年6月的基本情境目標下調至60,較之前的預測下降14%。
對于北向資金暫緩流出條件,華鑫證券表示,北上資金部分擔憂已有緩和,單邊大幅流出難以持續。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從UVL剔除了27家中國企業,給美國商務部長訪華造勢;人民幣匯率方面,逆周期調節因子創年內新高,匯率從7.35升至7.30,政策底較為明確,后續關注國內政策力度和經濟修復情況。美債方面,頂部已較為明確,美債多頭開始回補,持續跟蹤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定調。
盡管利好政策陸續出臺,但是A股市場行情卻持續低迷。不禁令投資者疑惑A股行情低迷癥結何在?
對于背后癥結,光大證券認為,近期經濟復蘇進程偏慢,市場主線不明晰以及部分風險因素,是影響市場縮量回調的主要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復蘇進程仍相對偏慢,7月CPI同比轉負,新增人民幣貸款3459億元,不及市場預期,7月社零同比增長2.5%,較前值回落0.6%,多項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經濟復蘇進程偏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情緒。在經濟復蘇進程偏慢的背景下,前期表現相對較好的TMT板塊、“中特估”、順周期板塊近期均震蕩調整,市場主線不明晰,市場縮量調整。此外,上市房企龍頭碧桂園近期出現了階段性的流動性壓力、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制”行政命令等風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投資者的擔憂。”光大證券稱。
政策組合拳
截至8月24日晚,目前已有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華泰證券、財達證券、海通證券官宣下調傭金,均自8月28日起正式實施。
例如,8月24日下午,中信證券發布《關于降低投資者交易傭金的告知函》稱,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滬深北交易所進一步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及滬深北交易所發布的《關于下調股票交易經手費收費標準的通知》,中信證券積極響應證監會及滬深北交易所文件精神,切實將證券交易經手費下降的政策效果傳導至廣大投資者。
此次券商官宣降傭,正是為了響應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此前提及的“進一步降低證券經手費”事項。
在此之前,8月18日盤后,證監會發布就“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答記者問,明確表示,已成立專項工作組,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專門制定工作方案,確定了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一攬子政策措施。
從投資端,加快投資端改革,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加強跨部委溝通協同,提高各類中長期資金權益投資比例;激發市場機構活力,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支持香港市場發展,統籌提升A股、港股活躍度。
從融資端,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更好回報投資者;進一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深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支持股份回購;完善減持制度、加強減持行為監管。
尤其從推動長期資金入市方面,8月24日,證監會召開機構投資者座談會上指出,合力推動解決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體制機制障礙,會同相關部門放寬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股票投資比例限制,積極引導各類機構實施長周期考核,強化投資穩定性。
東吳證券認為,從中長期資金發揮的功能來看,一方面,當前股票市場需要助力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助力解決“卡脖子”難題,中長期資金入市也有利于市場環境的穩定,而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需要穩定的資本市場環境的助力。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將是新階段居民資產財富效應的來源,有助于促進居民消費信心。從潛在配置空間來看,當前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資金等中長線資金配置股票市場的比例均較低,對于股票市場的配置均有明顯的潛在提升空間。
“自購潮”“回購潮”
從8月21日開始,多家公募基金和券商公告稱,擬斥資購買各自旗下產品。
截至8月22日上午,近二十家基金、券商及券商資管密集出手自購。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富國基金、廣發基金、南方基金、中歐基金、招商基金、興證全球基金、鵬華基金、華商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國泰基金、華安基金等基金公司分別宣布不低于5000萬元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其中華商基金自購金額達到8000萬元。
券商及券商資管方面,國泰君安資管擬運用合計2億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公募基金、中信證券擬運用自有資金合計1億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和混合類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招商資管擬2000萬元自購旗下參公運作集合計劃。
國元證券研究報告統計,從歷史上看,2010年、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20年都出現過基金自購潮。從基金自購潮的結果看,前三次基金自購潮都只是暫時穩定市場指數走勢,未能起到“托舉”的作用。
國元證券稱,2018年和2020年的基金自購潮都相當成功。特別是2018年,基金自購潮時間點選擇精準,“基金底”與市場底幾乎同時間段出現,最終迎來2019年至2020年的公募基金迎來重大發展浪潮。
除了機構涌現“自購潮”,記者也注意到,下半年以來,A股再度掀起上市公司回購浪潮。
根據華福證券統計,自下半年以來,A股共有近百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回購方案。僅8月份以來,根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提出以主動回購為目的進行回購。
華福證券指出,通過回顧我國整體回購發展歷程,并結合整體市場行情可知,回購相關政策調整時點多見于市場底部時期:
2005年,上證指數一度跌近1000點附近,在此階段,國家積極修訂《公司法》,增加回購情景,并由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回購社會股票管理辦法(試行)》,穩市場決心可見一斑;
2008年金融危機使上證指數一度失守2000點,證監會同年出臺《關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的補充規定》,給市場注入了活力,使得市場再度轉牛;
2018年-2019年的環境整體震蕩,國家再次修訂《公司法》中回購專項條款,并修訂《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實施細則》,股份回購進入高速發展時代。而近期證監會答記者問,又再次對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給予了支持。
不難發現,當前市場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與此前歷史回購期所處宏觀環境有相似地方。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低迷,投資者信心下滑。而重要的政策傳遞的信號往往可以給投資者傳遞信心。
華福證券表示,可以說,從歷史規律看,回購政策頒布實施伴隨市場逐步企穩回升,而最近的政治局會議和證監會答記者問,政策可謂暖風頻吹,也再次印證了A股整體處在一個筑底區間。
投資者“尋底”
在A股利好政策暖風頻吹之際,“市場底”何時到來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根據華西證券復盤2008年以來A股市場5次典型的“政策底”:2008年9月、2012年6月、2015年7月、2018年10月和2022年3月。“政策底”的確認通常伴隨著政策組合拳的持續密集出臺,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資本市場相關政策。政策落地上,貨幣寬松往往不會缺席,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資本市場相關政策配合,提振市場對經濟基本面和股市的信心。
華西證券稱,“政策底”確認后市場往往出現反彈,但市場底部的構筑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對經濟基本面預期的好轉和對資本市場信心的恢復才是市場走出底部的主要驅動力。
華安基金也認為,市場普遍認為“政策底”已經探明。但市場還是繼續震蕩,消磨著投資者的信心。參考過往經驗,由于基本面尚未出現顯著改善的信號以及市場共識未完全形成,即便是出現了政策底,市場也會在風險事件的沖擊下短暫回調。
“因為政策從落地到生效需要時間,經濟預期和市場情緒扭轉也不會一蹴而就,這段時間最是難熬,但也是黎明前必須要度過的黑暗時刻。”華安基金稱。
不過,一位券商系公募的基金經理則表達了謹慎看法,他認為整體環境相對不是很樂觀,短期仍有風險點,長期還要再觀察,包括歐美經濟情況、國內地產板塊見底情況等,半年維度還未看到明確拐點。
北京一家中大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則表示,從周期角度,今年經濟已經過了最差的階段,但同時還沒有進入完全復蘇階段,因此偏科技類板塊表現更好。
“往后看國內和海外的庫存周期均已接近底部,隨著國際形勢緩和、國內經濟見底,疊加各種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逐漸落地,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是成長為主的行情,也會向業績成長方向過渡,因此會更看好未來時間內會兌現業績的行情,時間線上會是類似于2016年-2020年經濟復蘇初期的節奏。”該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