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今宇 韓踐/文
紂王質子的從電艱難抉擇
今年暑期檔的國產電影精彩紛呈,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無疑是影封其中討論度較高的一部。影片中有諸多場景給予觀眾視覺和情感上的神質思來看看星穹鐵道初期開荒建議強烈沖擊,而其中最炸裂的悖論一場戲莫過于紂王讓他的四個質子去親自動手,誰殺了自己的管理父親,誰就能繼位。從電質子們面臨弒父和不弒父的影封抉擇,內心煎熬的神質思背后是父子關系和君臣關系的巨大沖突。弒父有違人倫,悖論必遭世人譴責;不弒父有抗君命,管理恐怕也是從電必死無疑。不得不說,影封這是神質思一個張力完全拉滿的兩難境地。
東西南北四大伯侯的悖論兒子姜文煥、姬發、管理鄂順和崇應彪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們的選擇決定了自己當下的生死,也決定了活下來后最終能夠走多遠。首先做出選擇的是崇應彪,直接殺死了父親北伯侯,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侯位;鄂順認為讓他受兩難煎熬的根源在于紂王殷壽本人,因此選擇了向這個絕對權威發起挑戰,無奈實力相差太遠,把自己和父親南伯侯都送入黃泉;在姜文煥糾結的時候,他的父親東伯侯主動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姜文煥的“弒父”,并在臨死前囑咐兒子要“活下去”。
讓觀眾意外的來看看星穹鐵道初期開荒建議是姬發的做法,他跪下來向紂王求情,并給紂王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行動方案,那就是治罪于自己的父親西伯侯,囚禁他,讓他去反省、謝罪。這個提議無疑跳脫了兩極對立的思維,也被紂王接受,結果是讓自己和父親都暫時活了下來。
四個質子的選擇可以說是由他們的“人設”決定的,而所謂人設既包括性格,也包括思維方式。事實上,后者常常被忽視,卻更影響決策的品質和決策者的命運。四名質子的決策模式兩兩一組,一組是在二選一架構下的,另一組是跳脫了這一架構的。崇應彪和姜文煥屬于前一組,他們沒有走出紂王給他們布下的局,都選擇了弒父,唯一的不同在于崇應彪的主動和姜文煥的被動。
鄂順的選擇在當時的情景下是極為不智的,挑戰紂王那樣的絕對權威必死無疑,也堵死了自己父親的生路。需要指出的是,鄂順在某種程度上跳脫了二元對立思維。他認為讓自己面對弒父和不弒父的強大矛盾的根源在于紂王,而選擇了嘗試消滅這個根源本身。也就是說,他也沒有在紂王設定的答案里選擇,并嘗試了第三條道路,只不過這條路是死路而已。其實,鄂順缺少了一種認知,那就是很多對立或矛盾的根源是無法消除的。這可能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即便在殷商過后三千多年的今日也是如此。
同樣跳脫二元對立框架的是姬發,但他與鄂順的不同在于先接受造成對立抉擇的根源,也就是暫時不去挑戰紂王。在此基礎之上,姬發走出了一條“創新”的第三條路。能做出這樣決定的人是有大略的,要達到這一境界,就需要具備管理學界近年來熱議的“悖論思維模式”(paradox mindset),也就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兩種相反的想法或信念并找到調和它們的方法。這種思維植根于認識到這個世界很少非黑即白,需要我們去擁抱復雜、矛盾和模糊性;而在行動上,不在對立的兩極中做選擇,創新地尋找融合、雙贏、動態的解決方案。
悖論在日常生活和管理中的幾種表現形式
悖論是指相互矛盾又彼此關聯的元素同時存在的狀況,它在個人生活和經營管理中經常出現。美國學者Wendy Smith和Marianne Lewis將之歸納為四個基本類別:
歸屬悖論(belonging paradoxes):人類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多元化引發了歸屬悖論和身份認同上的沖突。它可以體現在個體與群體之間,因為每個人既要保持跟群體有一定的同質性,又要尋求某種個性化的差異。歸屬上的沖突也可以發生在一個人的多重社會角色之間,電影《封神》四位質子們所面臨的就是“兒子”和“臣子”兩個身份的嚴重對立;
學習悖論 (learning paradoxes):周邊環境的持續變化和更新會帶來學習悖論,其中的張力來自進行知識更新和利用現有知識兩個必要性的共存。組織學習研究中有個經典命題,即如何平衡探索新知(exploration)和利用舊知(exploitation),就是要尋找學習悖論的應對之道;
組織悖論 (organizing paradoxes):這一悖論指的是組織需要具有結構性和穩定性,同時又需要靈活性和應變力之間的緊張關系。其中最常遇到的便是放權與收權的沖突,即所謂的“一放就散,一收就死”。這是一種實現目標的不同方式之間的張力,它也可能表現在合作與競爭、制度與變革之間的矛盾上;
績效悖論 (performing paradoxes):這個是涉及到相互沖突的目標共存的情形。企業經營必須要面對眾多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他們對企業的要求或期待各不相同甚至嚴重對立,比如滿足員工加薪的要求就可能意味著投資者回報的減少。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同時披露自己的財務績效和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因為大環境要求企業既要承擔經濟責任也要承擔社會責任。但時常會有企業家們認為這兩者并不相容,因而選擇在ESG上只做些表面功夫,結果反被外界質疑為“漂綠”,讓企業陷入形象甚至經營危機。
悖論思維如何促進創新:以ESG為例
了解了悖論存在的客觀性和持久性,就不一定要像崇應彪那樣在矛盾的極端中二選一,也不需要像鄂順那樣無謂地去嘗試消滅矛盾的根源。值得借鑒的是姬發的做法,以創新的方式在對立的兩極中尋找平衡點。這種悖論思維在企業創新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平衡財務績效和ESG績效方面,創新的做法不斷涌現。
Interface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地毯磚制造商,以其對可持續性和創新的關注而聞名。該公司在多個方面運用了仿生學(biomimicry),即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以促進新穎的設計和解決方案。該公司推出的Entropy系列地毯磚模仿了樹葉和枯草在地面上隨機分布的方式,每塊地毯磚的紋理和顏色略有不同,卻在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達到完美的和諧。這種隨機的設計放棄了傳統設計中對統一顏色和樣式的追求,讓人們可以在不浪費資源的情況下只局部替換損壞的地毯,而不是丟棄整塊地毯,同時還能創造出宜人的室內環境。
同樣值得借鑒的還有跨國食品企業達能(Danone),這家公司有一個由公司、員工、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共同出資的達能社區共同基金,負責投資有潛力的社會企業,用商業模式解決貧困地區的飲水安全和食品健康問題。而這兩個方面也正是達能的核心商業領域,能夠在管理和技術知識上給社會企業們最直接的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公司未來發展的潛力。如今,達能社區共同基金已經投資到24個國家,影響力覆蓋超過1100萬人。同時,在參與中國的扶貧工作的時候,達能非常注重造血式扶貧。公司有針對性地采購一些對貧困鄉村產業發展有意義的產品,幫助村民樹立產業發展的信心,為貧困地區探索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在此過程中,公司也在供應鏈和產業模式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這些公司都沒有將盈利和ESG做二元對立式的區分,沒有把履行社會責任簡單地理解成財富從投資者向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再分配,而是力求在兩者間獲得平衡,實現“共贏”。他們把盈利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張力當成創新的動力,在產品、商業模式、供應鏈管理上獲得突破。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管理層具備悖論思維。
如何了解和培養個人的悖論思維
要想了解自己是否具備悖論思維,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幾條陳述,依照自己認同的程度,每一條從1到7打個分。分數越高,越偏向于悖論思維。
>當我同時考慮相互矛盾的觀點時,我能更好地理解某個問題
>我能夠輕松地同時處理相互沖突的要求
>接受矛盾對我的成功至關重要
>不同想法之間的張力讓我充滿活力
>我很享受追求相互矛盾的目標
>我經常感覺自己同時接納相互沖突的要求
>我很樂意從事相互沖突的工作任務
>當我意識到兩種相反的情況都可能是真實的時候,我感到振奮
>當我設法解決相互矛盾的問題時,我感到充滿活力
通過這幾條陳述,大家可以看到悖論思維的核心在于不以二元對立的視角看待矛盾和沖突,而是理解矛盾、接納矛盾,乃至享受矛盾,這樣的認知非常有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平衡點上。要想找到平衡點,就需要跳脫二選一的框架。而這個平衡點也不是簡單的中間點,而是一個能將矛盾的兩極相融合的方案。舉個非常簡化的假設性例子:一家企業受創造增長點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雙重壓力,正在考慮如何將1000萬元資金在研發和扶貧上進行分配。悖論思維下的平衡點并不是兩方各分配500萬元,而可能是將這1000萬元全部投入既跟自身業務相關又有助于鄉村振興的研發上。當然,還可能有其它悖論思維下的融合性方案,這里就不展開討論。
另外,當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矛盾的平衡點會被打破,這樣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觀點和策略,創新地尋求新的平衡點。姬發給紂王的提議無疑是創新的,但是這個方案也只能暫時保全自己和父親西伯侯。當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就要有新的方案來應變。
悖論思維是可以練習和培養的,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嘗試擁抱矛盾:矛盾和復雜性是生活的一部分,無需試圖消除它們。電影中鄂順的嘗試失敗了,他無力消除他所認為的矛盾的根源(即紂王)。其實,同樣做了嘗試“幫助”質子們消除矛盾的是紂王本人。他用他的話術來強化對立兩極中“君臣”一極,同時弱化“父子”一極,希望通過減少矛盾的張力,讓質子們倒向紂王這一邊。紂王的這種“洗腦”很有迷惑性,但可以肯定效果也是有限的,原因就在于他想嘗試削弱的父子倫理太過強大,是深植于人心的。所以,矛盾兩極之間的張力越強,越需要去接收和擁抱矛盾。學者Luscher和Lewis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幫助管理者們認識到他們永遠無法在相互競爭的兩極之間做出選擇后,他們開始采用悖論思維,并通過討論來尋求創新、融合的方案。
二、保持穩定的情緒:情緒平靜和平穩能夠減少由沖突和對立引起的焦慮和恐懼,進一步促進悖論思維和融合性的創新。社會心理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情緒如何影響人的行為,認為矛盾和模糊的信息會威脅自我,引發緊張情緒。進而,人們會啟動壓抑、否認和分裂等防御機制,以求緩解緊張,但這些心理反應并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相反,平靜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強烈的情緒防御和恐懼,從而促進對矛盾的接納和擁抱,有利于創新的展開和深化。在電影《封神》中,姬發的情緒穩定性遠遠高于其他同齡人,特別是和太子殷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思考矛盾背后的意義:Smith和Berg認為,深入了解矛盾的兩極之后,就有可能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并找到為矛盾賦予意義的框架。當企業面臨盈利和ESG相互矛盾的時候,也可以思考一下這對矛盾背后的意義,想想企業之所以在社會存在的原因,看看有什么框架能將自利和利他協同起來。電影《封神》中有一句臺詞,西伯侯姬昌在地牢里對自己的兒子姬發說,“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這其實是在鼓勵姬發去突破“父子-君臣”認同對立的困局,尋找這對矛盾背后更大的意義。
面對一個日益復雜和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常常習慣性地將現實簡化為兩極分化的、非此即彼的對立面,從而掩蓋了矛盾中的依存關系,也限制了我們的想象。下一次,當我們遇到矛盾時,不妨先深呼吸三下,然后想想電影《封神》里的場景,嘗試用創新的方式去尋找矛盾的平衡點。
(何今宇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副教授,韓踐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