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艷明 “你們都買什么理財???”
許梅在微信群聊里詢問朋友的王座建議,她正在為攢的金融10萬塊錢尋找安放之處。
當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頭條少年的你票房破7存款利率也在下行通道,分流并且財富市場爆雷事件頻現,銀行很多像許梅一樣的理財投資者遇到了類似困惑——買什么好。
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資管理財經理劉揚告訴記者,現在明顯感覺到客戶風險偏好下降——“長時間投資的市場就買存款,短期的更替就T+0的貨幣基金,現在客戶一般是王座這種情況。”
居民風險偏好和投資選擇,金融左右著資產管理市場風起云涌。頭條2023年上半年,分流公募基金與銀行理財完成了“資管一哥”的銀行位置交接。
數據顯示,理財截至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總規模為27.69萬億元,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這是公募基金規模對銀行理財的首次歷史性超越,也是居民財富變遷未來趨勢的體現。不僅于此,大資管市場上,近年來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信托、保險等機構排位發生著明顯變化。
“‘資管新規’落地實施以來,大資管行業逐步進入統一建制的公平競爭時代,”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經濟觀察報表示,資管子行業之間不是簡單競爭而是競合關系,例如理財規模的增長會增加資金委外的潛在需求,進而提振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規模增長。短中期來看,預計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保險資管仍將是大資管行業最主要的三大構成板塊。
分流銀行理財
與朋友交流后,許梅才意識到,不知不覺間,少年的你票房破7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逐漸回到最“原始”的銀行存款。朋友給她推薦了他們當地一家城商行的存款產品,三年期利率3.1%,而且保本保收益。
許梅朋友的觀點代表了目前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周洋在看到財富公司爆雷的消息后,出于安全擔憂,對在銀行APP渠道購買的銀行理財固收類產品進行了及時贖回,然后把錢投向了收益略低、風險也略低的貨幣基金產品。她說,“自己不想存定期,想隨時取用,當然安全是第一位的”。
劉揚接觸到的很多客戶也是這樣想的——“長期存定期,反之貨幣基金”,如果確定短期不會用到的錢買大額存單或者存款,可能用到的資金投資到方便贖回的貨幣基金。
劉揚告訴記者,在資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這需要客戶經歷一個接受的過程。尤其是自從去年銀行理財凈值波動后,明顯感受到銀行理財在客戶中間的受歡迎程度有些下降?,F在銀行理財這種凈值型的展示方式,讓客戶實時感受到凈值的波動,反而有些不太好接受?,F在很多銀行理財也盡量平滑收益,讓凈值的波動不再那么明顯。
的確,從總體數據來看,在2022年9月末達到30萬億元的峰值后,銀行理財的存續規模開始逐步收縮。
數據顯示,2021年末的時候,銀行理財的存續規模到了29萬億元,而到了2022年末,就收縮到27.65萬億元。2023年上半年資金流出趨勢在繼續,規模下降至25.34萬億元。
而與此同時,公募基金的規模依然保持著增長,截至2022年末,公募基金規模與銀行理財的差距只有1.62萬億元。到了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存續規模達27.69萬億元,超過銀行理財。
有資深銀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由于市場波動導致的凈值波動,進而導致產品的贖回,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因為投資者適應需要一個過程。早年的公募基金也是一樣的。公募基金發展時間更長,雖然公募基金給老百姓創造的絕對收益并不多,但是投資人已經習慣了,所以規模變化好像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在這位人士看來,“這并非意味公募基金的產品更有吸引力。”
王一峰認為,本次公募基金規模超理財是多重因素驅動的:一是2022年11-12月贖回沖擊導致理財規模承壓,疊加銀行理財的季節性因素,2023年第二季度末理財規模較2022年10月末的前期高點下降超4萬億元;二是現金管理類理財是過往銀行理財規模擴張的重要抓手,隨著2023年伊始現金管理類理財新規正式實施,現金管理類理財相較貨幣市場基金的比較優勢趨弱,疊加銷售渠道的變遷,上半年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增長超1萬億元,而現金管理類理財則受到季末時點等因素影響下降超1.5萬億元;三是疫情持續影響下,居民風險偏好較低,理財與存款之間存在“蹺蹺板”效應,但對于公募基金而言,由于銀行自營、理財委外等機構資金占比較高,機構資金來源相對更受益于上半年較為寬松的流動性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7.21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8.76萬億元下降1.55萬億元。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記者分析,導致銀行理財短期內被公募基金規模超過有兩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是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從銀行理財的產品端、產品銷售端,以及投資人角度,都需要適應的過程;第二是國有大行在過去一段時間對理財的發力不夠,這與銀行的階段性的戰略有關。
“銀行理財是商業銀行的下屬子公司,需要配合銀行的整體發展戰略。從去年到今年,銀行要加大力度進行信貸投放,特別是國有大行要發揮主力軍作用,投放壓力比較大,銀行做表內的投放,意味著需要匹配表內的資金。而理財資金的增長,則會減少銀行可用于信貸的能力。所以國有大行,為保證表內信貸資源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對理財的發展。”曾剛表示。
“用腳投票”
不僅僅是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的排名在浮沉起落,隨著監管規范資管市場,近幾年信托、保險資管等排位也在發生變化。
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認為,理財公司的客群和基金公司客群不一樣,基金公司客群是從早年的股民風險收益角度降為基民,理財的客群是從以前的儲蓄和剛兌時代的預期收益型客戶,升為現在的銀行理財客戶。
雙方的客戶群盡管不一樣,但在整個大資管市場上,資金是流動的,資管機構規模排的變化,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也是市場化選擇的體現。
不僅僅是銀行理財,很多信托的投資者也在逐漸地進行著資產的遷移。“70后”投資者劉蓓的一款信托產品將在今年11月到期,預期收益7.4%,她一方面對產品能否如期兌付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擔心產品到期后再也找不到收益這么高的投資產品了。
劉蓓和她的朋友都是銀行私人銀行的客戶,但她的朋友三年前從信托投資中“撤出來”。劉蓓的朋友在一家大型企業的財務部門任職,當時投資的信托產品收益能到12%以上,但是看到有的產品無法兌付后,認為信托產品可能無法再承擔這么高收益,說不定哪天自己的產品就“爆雷”血本無歸,所以“忍痛”不再投資信托產品,改為投資指數型基金、存款等產品,現在收益達不到12%,但是基本能保證本金。
其實,劉蓓之前投資的產品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風險事件。2022年,劉蓓購買的一款信托理財到期沒有兌付,幸運的是,在產品到期兩個月后,有戰略投資者“接管”了這家公司,產品和收益都沒有受到損失。劉蓓最近5月購買的一款信托產品,預期年化收益在4%左右,底層資產是固定收益類的投資。
朋友對劉蓓現在還在買信托產品的行為不太理解,提醒她要注意風險。劉蓓準備接受朋友的建議,投資更“穩健”一些,她平時在配置一些保險和存款產品、定投基金,等今年11月信托產品到期后,她可能也要嘗試低風險的產品。
一位中小型銀行地方分行分管零售業務的副行長告訴記者,自己銀行利率在所在地區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現在拉存款基本沒有壓力;但是從行內考核指標,他們更想拉到的是活期,而大家喜歡利率高的定期。
這位副行長說,現在對私行客戶,尤其是近期財富公司曝出風險事件后,不會推薦信托類的產品。銀行理財方面,現在行內有一款年化利率能到3.5%的產品,很受歡迎,有客戶說很難搶,但據說是資產管理部貼錢在做,為了穩住規模,估計將來也會退出市場。
在部分信托投資者選擇撤出和銀行渠道不推薦信托的這幾年,信托行業資產規模也經歷著萎縮。數據顯示,信托資產規模在2017年末到達26.25萬億元的峰值后,經歷了三年負增長,此后在2021年、2022年穩住陣腳,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達到21.22萬億元。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的數據,從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信托、保險資管幾類主要的資管機構的市場占比來看,信托經歷了逐漸墜落的過程,2017年在市場占比42%,穩守第一;到2018年降到38%,險勝銀行理財37%的市場占比;此后幾年一直在下降,到了2021年,占比僅有26%,不及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
相比之下,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發展迅猛,公募基金在資管市場的占比從2017年的19%增長到2021年的32%;從2019年至 2021年年底,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連續三年居各類資管產品首位。
而現在,銀行理財又被公募基金超過。
“現在理財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大多數產品的預期收益不是特別高,尤其現在凈值化管理后,讓投資者承擔了損失本金的風險,這和基金產品類似。但是基金產品至少給到投資者的預期回報可能會更高一些,比如說行情好的時候收益可能到10%,當然虧也有可能虧10%,但理財只有3%左右的收益,還可能虧損本金,這讓很多投資者都接受不了。”今年5月份,北京某股份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自從2022年底跌破凈值風波出現以后,他在與客戶溝通時也建議關注最低風險的銀行理財,或者高風險的基金,沒有必要選擇中間收益的產品。
誰主沉???
未來投資大勢將由誰來主導?“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作為大資管行業規模占比最高的兩大板塊,其客群結構、產品模式、渠道能力等具有較大差異,不能只關注規模變化。”王一峰對記者表示。
具體分析來看,王一峰認為,銀行理財主要面向零售客戶,零售客戶數量占比99%,與居民行為、風險變化相關性較強。“資管新規”落地實施后,銀行理財從為客戶提供隱性剛兌的產品,逐漸邁向凈值化、公募化、標準化,理財產品形態也與公募基金更為趨同。
王一峰分析認為,“資管新規”落地實施以來,大資管行業逐步進入統一建制的公平競爭時代,相關子行業的配套監管要求不斷完善。各類資管機構自身稟賦不同,相對而言,公募基金具有較強投研實力且有成熟的市場化運作經驗,在凈值管理能力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對于銀行理財而言,監管鼓勵通過理財公司投資運作,理財公司投資范圍包括債券、股票、貨幣市場、未上市公司股權、非標等多重標的,資產配置范圍更廣,同時可借力母行在服務渠道、項目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但是在投研能力建設、市場化運作經驗等方面相對不足;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業態相對來說仍處于深化轉型階段。“在中長期看,銀行理財還是會是資管產品當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客戶的需求非常重要。”曾剛判斷。
曾剛進一步分析稱,從客戶的需求來看,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當中,風險偏好整體偏低,從去年到今年,銀行的存款快速增長就可以看出來。既然風險偏好低,那意味著銀行理財這種低風險的產品,比如固收類的產品,在整個資源配置產品當中,更符合廣大居民的配置的偏好,現在出現客戶贖回等線下,或是因為短期沒有適應,以為理財的整體風格或者性質發生了變化,而實際上并沒有。
從銀行理財的產品投資性質來看,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占全部產品的95.15%;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分別為1.11萬億元、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因此,曾剛認為,固收類的產品有廣闊空間,是占絕對主要地位的壓艙石。公募基金的規模雖然超過了理財產品,但實際上,當中占絕對主的主導的還是固收類、貨基類產品,而不是權益類產品。
從公募基金的產品構成來看,截至2023年6月末,貨幣基金、債券基金“挑大梁”,兩項產品的規模分別為11.48萬億元、4.77萬億元,較2022年末分別增長1.02萬億元、0.5萬億元。
“固收類投資方面,銀行理財的比較優勢還是相對明顯,所以從長遠看,居民部門在經過轉型調整之后,如果適應了凈值化的過程,同時接受了凈值型的展示收益的方式,對理財產品的低風險固收產品的性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的話,從中長期來看,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需求還是會強于其他類型的資管產品。”曾剛認為。
對于后市,王一峰認為,居民資產配置從不動產向金融資產轉移是大勢所趨,疊加居民財富管理意識不斷提升,我國財富管理業務具有強勁的持續增長動能。在此背景下,各類資管機構子行業也將發揮自身優勢,更好的服務于居民與機構的資產管理訴求,推動大資管行業做大做強。值得關注的是,資管子行業之間不是簡單競爭而是競合關系,例如理財規模的增長會增加資金委外的潛在需求,進而提振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規模增長。短中期來看,預計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保險資管仍將是大資管行業最主要的三大構成板塊。
對比不同的資管機構,曾剛認為,銷售渠道的差異也是重要一方面?,F在公募基金的銷售渠道比銀行理財更廣,比如公募基金可以有第三方互聯網的銷售渠道?,F在銀行理財的客戶數量剛突破一億人次,遠遠少于公募基金客戶數量。所以,未來隨著客戶的接受度的提高,以及銷售渠道的不斷的拓展,銀行理財在固收領域有更強的比較優勢,銀行理財作為整個資管產品壓艙石,地位毋庸置疑。
(應受訪者要求,許梅、劉揚、周洋、劉蓓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