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大選在即,巴學者:無論誰贏,我們遲早會與中國建交
與2021年相比,年間2022年廣東人均綜合用水量、廣東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水量巴拉圭大選在即,巴學者:無論誰贏,我們遲早會與中國建交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主要用水指標持續下降……5月31日,下降省水利廳發布2022年《廣東省水資源公報》(下稱“公報”)。超成成效公報顯示,節水2022年全省用水總量比2021年有所減少,明顯自1997年統計以來,年間廣東26年間用水結構不斷優化,廣東用水效率明顯提高。水量
“一方面,下降我省用水結構不斷優化,超成成效用水效率持續提升,節水節水工作成效顯著。明顯另一方面,年間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降水極端性突出、豐枯急轉、洪澇嚴重等挑戰依然存在?!笔∷麖d水資源專家劉坤松表示,廣東水資源供給矛盾仍然存在,巴拉圭大選在即,巴學者:無論誰贏,我們遲早會與中國建交未來仍需大力開展節水工作,同時增強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聚力實施“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下好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這盤棋”。
2022年全省降水量
較常年偏多
公報顯示,2022年廣東全省屬偏豐水年,降水量和水資源總量比常年(多年平均值,下同)明顯偏多,水庫蓄水量比2021年大幅增加。2022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為2114.3mm,比2021年增加48.8%,比常年偏多18.3%,與2021年全省降水較常年偏少兩成形成明顯對比。
水利專家指出,來水豐枯周期變化大、降雨時空分布不勻,對廣東省水資源管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具體來看,2022年廣東省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1546.4mm,比常年偏多10.1%,占全年降水總量的73%。前汛期(4—6月)平均降水量901.7mm,比常年偏多16.9%;后汛期(7—9月)平均降水量644.7mm,比常年偏多2.7%。非汛期平均降水量567.9mm,比常年偏多55.1%。在空間分布上,北江大坑口以下平均年降水量最大,達到了2526.7mm;贛江平均年降水量最小,為1546.3mm,其余分區平均年降水量在1700—2400mm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廣東省降水量高值區范圍較常年明顯擴大,低值區范圍較常年明顯縮小,廣東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的特點,在2022年的公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與此同時,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降水極端性突出、豐枯急轉的趨勢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因此,我們要主動適應把握廣東來水年度、季節性變化大及降水極端性突出的水旱災害新特點、新規律,做好萬全準備,以防御措施的確定性應對水旱災害的不確定性?!笔∷麖d防御處相關負責人認為,廣東應時刻繃緊水旱災害防御的“弦”,全力做好迎戰更嚴重水旱災害各項準備。同時,堅持防汛抗旱并舉,在確保安全度汛的前提下,持續做好水庫優化調度工作,充分利用雨洪資源,盡最大可能蓄水保水,發揮水庫綜合效益,為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打好基礎。
用水結構持續優化
節水成效明顯
公報顯示,2022年,廣東全省人均綜合用水量317m3,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31.1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5.4m3,人均生活用水量252L/d,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171L/d,耕地實際灌溉畝均用水量719m3。與2021年相比,人均綜合用水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主要用水指標持續下降。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32,較往年持續提高。
其中,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1997年至2022年26年間,廣東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由555m3下降到50m3,下降了90.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391m3下降到19m3,下降了95.2%。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水結構方面,公報顯示2022年廣東省人工生態環境補水達到12.9億m3,占總用水量的3.2%。與2021年相比,廣東省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均下降,人工生態環境補水增加,用水結構持續優化。
“廣東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以全國6.7%的水資源量,保障了全國9.0%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撐了全國10.7%的經濟總量?!笔∷麖d相關負責人表示,26年來節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主要得益于廣東省堅持“節水優先”方針,統籌推動各領域、各行業節水,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其中,以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倒逼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高耗水、低產值企業不斷淘汰或轉型升級,加上節水新技術的應用,致使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斷強化節水管理,水資源循環利用取得明顯成效,成為近年來廣東節水工作的一大亮點。
據介紹,目前廣東正在把培育發展“節水產業”作為新的努力方向,深度掃描國內外各領域各場景下最佳節水技術、模式、經驗,形成節水先進技術庫、產品庫、產業項目庫,深入探索先進適用節水技術產業化的可行性及形成產業集群的具體領域,依托廣東省發達的制造業優勢,培育發展壯大一批陶瓷衛浴、綠色家電、微水洗車等智能節水產業項目,深入推動“產業節水”、大力發展“節水產業”,構建節水型社會新格局。
加快推進廣東水網建設
提高“獲得用水”能力
最近,世界銀行啟用了全新的營商環境評估體系(Business-Ready,簡稱B-READY),其中變化之一就是新增了“獲得用水”評價內容。
換言之,水資源供給能力,已經成為良好營商環境必備的“硬核”指標。省水利廳表示,區域可用水量作為水資源剛性約束,往往影響了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產業發展規模和人口數量。
“廣東省位于南方濕潤地區,降水總體充沛,水資源總量豐富,但通過歷年長系列資料統計分析,廣東省水資源呈現豐枯周期變化規律,加之受地形地理條件影響,來水具有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等特征,這給我省水資源開發利用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一定挑戰?!笔∷麖d有關專家認為,從水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廣東進一步提升“獲得用水”能力,提高水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可從三個方面入手發力。
首先,要科學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推進廣東水網建設。以自然河道和重大引調水工程為“綱”、以河湖連通工程和輸配水工程為“目”、以調蓄能力較強的水利樞紐工程為“結”,建設系統完備、安全高效、綠色智能、調控有序的廣東省水網。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等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構建“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
其次,深入落實“四水四定”原則,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嚴格落實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落實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地下水管控指標,不斷健全覆蓋流域與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
再次,持續開展節水工作,提升用水效率。省水利廳節水辦表示,堅持豐水地區開展節水工作的目的是提升各行業、各領域的用水效率,堅決不以犧牲用戶用水體驗為代價。因此,要大力引進先進的節水技術,發展節水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動全省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安全利用。
南方日報記者 李赫 通訊員 粵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