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于寶辰]11月8日凌晨4點左右,商務挪威皇家海軍蒙受了自1940年的商務納爾維克戰役以來最慘重的損失,絕對主力:五艘“南森”級宙斯盾護衛艦中的商務為什么看跳舞心情會變好“海爾格·英斯塔”號與油輪相撞。嚴重受損,商務搶灘擱淺,商務如今在經過幾天的商務搶救之后,她似乎離報廢更近了。商務
挪威當地媒體《世界之路》于11月9日報道了這這艘戰艦在相撞前最后的商務20分鐘:自動識別系統(AIS)處于關閉狀態,艦員的商務表現顯得疲憊遲鈍,雖然事先發現了險情,商務但卻因為混亂的商務處置而未能避免碰撞的發生。

側傾擱淺的商務“英斯塔”號(圖片來源:社交媒體)
這艘護衛艦好像修不好啦,不如……
目前,商務嚴重損傷的商務英斯塔號依靠三個支撐點,以極大的商務傾斜度側躺在峽灣巖石嶙峋的岸邊。在高潮時刻,為什么看跳舞心情會變好海水幾乎能淹沒她的一多半艦體,而在低潮時刻,她的左舷則幾乎能完全暴露在外。
《世界之路》則報道稱,“英斯塔”號的無線電信號顯示,與油輪“索拉TS”的相撞導致“英斯塔”號的機艙破了一個大洞。而據《挪威晚郵報》報道,救援人員目前正試圖將“英斯塔”號用鋼纜固定在岸上,以防止潮涌將其卷走沉沒。之后才能派人上船進行檢查,評估受損程度。

救援拖船與“英斯塔”號,可見海水已經足夠淹沒直升機機庫(圖片來源:《世界之路》)
目前的計劃是,先看看這個洞能否被封閉起來,艙室能否排水??赡艿脑拰⒅醯今g船上,卸載掉艦上的武器,運回哈孔斯弗恩海軍基地。
雖然安裝位置很高的四面“宙斯盾”雷達陣列沒有直接受到海水的浸泡,但戰艦的動力,武備,控制等系統都很有可能進過了水。
“南森”級護衛艦可能是世界上噸位最小的“宙斯盾”戰艦,其雷達系統的安裝位置很高,重心也隨之升高,艦體又小,浮力也不寬裕,可以說是西班牙巴贊船廠為挪威量身打造的“近海盾艦”。
《防務新聞》援引德國基爾大學海上戰略與安全中心主任塞巴斯蒂安的話說,這艘價值4億美元的軍艦可能會因此事故報廢,挪威海軍的主力艦會因此折損20%。
拐啦,拐啦啊……
《世界之路》從挪威海事部門獲得了事發當時的雷達圖像和音頻記錄,從而還原了當時的情況。一開始,“英斯塔”號護衛艦以17節的航速從南向北,駛入事發的Hjeltefjorden峽灣,而一艘懸掛馬耳他旗幟的油輪“索拉TS”號正從峽灣中的斯圖雷港中開出,這艘巨輪標準排水量6.2萬噸,滿載原油時可達11.2萬噸。而“英斯塔”號護衛艦標準排水量僅有4100噸,滿載排水量也只有5290噸。

“索拉TS”號郵輪(資料圖)
報道稱,“索拉TS”號在出港前曾經向海事管理部門詢問峽灣中的通航船只,因為這艘巨輪操縱笨拙,吃水又深,在峽灣航道中非常不便。而海事部門回應稱,確實從雷達屏幕上看到有一艘船由北向南進入了峽灣,但是沒有收到這艘船AIS系統的報告。
船舶上的AIS系統不斷通過甚高頻電波廣播船舶實際位置、船速、改變航向率及航向等船舶動態結合船名、呼號、吃水,船舶尺度及危險貨物等船舶靜態資料,從而讓岸上的海事部門與海上的其他艦船得知自己的信息。
實際上出現在雷達屏幕上的正是“英斯塔”號護衛艦,她的航線無意中與“索拉TS”的出港航線交錯。而剛剛結束“三叉戟接點2018”演習的“英斯塔”號并未開啟AIS系統。

挪威海事部門的雷達圖像,畫面最中心最大的紅點就是“索拉TS”,“英斯塔”號被撞后正以5節速度漂向岸邊
直到相撞前的1分半鐘,海事部門才告訴“索拉TS”號,迎面而來的船只可能是“英斯塔”號護衛艦。在撞擊發生前一分鐘,兩艘船才建立了聯系,為了避免相撞,“索拉TS”向“英斯塔”號說:“請立即右舵?!?/p>
然而護衛艦一開始還想拒絕:“那樣的話,我會太靠近淺灘”。
“索拉TS”不得不再次要求“英斯塔”號轉舵,在七秒鐘的安靜之后,“英斯塔”號回答:“我已經打了幾度右舵,我們會從呃,呃,右舷通過(實際上應該從左舷通過)”。
然而即便如此,“索拉TS”卻發現兩船仍在不斷接近,因此重復呼叫:“‘海爾格·英斯塔’號,你必須做點什么。你開始非常接近我船?!?/p>
然而護衛艦并沒有任何回音,無線電音頻記錄中有15秒沉默。油輪焦急地喊道:“‘海爾格·英斯塔’號!轉向!”
這一切都未能避免最終的撞擊。
“是艘軍艦,我撞了她”
不過撞擊過后,雙方一度都表現的很平靜,“索拉TS”平靜地報告“這是艘軍艦,我撞了她”,“英斯塔”號則冷靜地報告海事部門:“我們已經發出警報,正在努力控制局面?!?/p>
在撞船7分鐘后,“英斯塔”號的無線電被一個新的人接管,并且承認自己遇到了麻煩,損管沒有進展,航向無法控制,需要幫助。海事部門從雷達上發現,護衛艦正以五節的速度向陸地移動。

救援船只在撞船當晚拍攝的照片,當時“英斯塔”號還漂浮得比較端正
隨后斯圖雷港的“阿賈克斯”號拖船出發前往現場,但未能在夜色中立即發現“英斯塔”號護衛艦,跟在“索拉TS”號后面行駛的“泰利斯”號則報告稱,看到了“英斯塔”號“發動機艙上有個洞,里面透出明亮的光”——似乎是起火了。
在兩船相撞15分鐘后,“海爾格·英斯塔”號護衛艦終于還是通過無線電發出了MayDay緊急遇險信號。該船隨后放棄損管選擇了搶灘,137名船員在早上撤離,其中8人受了輕傷。
撞擊對油輪的影響并不大,在海上進行了短暫的檢查之后,這艘船獲準繼續開往原目的地英國。
錄音顯示,“英斯塔”號的艦員在規避碰撞時表現得相當遲鈍而且笨拙,似乎艦員們由于剛剛結束的演習而疲憊不堪,遠不如棄艦流程麻利。不過《世界之路》的報道尚未得到挪威軍方的證實——后者以事故調查仍在進行中為由,拒絕對錄音進行置評。
基爾大學教授布倫斯說,歐洲海軍的軍艦近年來在船只設計和艦員配置上傾向于所謂的“低強度作業”,諸如打擊海盜和走私,救助海上遇險的移民等。一位德國造船業高管也指出,歐洲軍艦往往比執行同樣任務和擁有類似配置的美軍軍艦尺寸更小,采用的鋼材也更薄。